孩子脖子惊现蜱虫手机炒股配资平台,妈妈"两拒绝"救了娃,医生:记住三点可救命
前几天,家住北方的李女士带着6岁的儿子小宝去附近的山上踏青。回到家后,孩子洗澡时突然喊痛,说脖子后面痒痒的。李女士凑近一看,发现孩子的脖子后侧有一个小黑点,看起来像一粒芝麻,仔细观察后才发现是一只已经吸血的蜱虫!
一时间,她慌了神。脑海中闪过各种关于蜱虫传播疾病的可怕新闻。于是她赶紧拿了酒精棉球擦拭,希望能把蜱虫弄下来。蜱虫没反应。她又急忙拿了指甲油涂在蜱虫上,想通过窒息让它自己掉下来。结果蜱虫依然牢牢地附在孩子的皮肤上。
就在李女士准备用手直接拽的时候,一个朋友刚好打来电话,得知情况后立即提醒她:"千万别直接用手硬拽,也不要涂抹任何东西刺激它!这样反而会让蜱虫将更多的唾液和病原体注入孩子体内!"
这两个"拒绝"——拒绝用手硬拽和拒绝使用刺激性物质——很可能救了小宝的命。
展开剩余83%儿科医生:处理蜱虫叮咬的正确方法
接到朋友电话后,李女士立即带着孩子去了医院。在医院,儿科医生王医生用专业的镊子小心地夹住蜱虫靠近皮肤的部位,然后以稳定均匀的力量向上提拉,成功地将整只蜱虫完整取出。
王医生告诉我,每年春夏季,他都会接诊不少因蜱虫叮咬而就医的孩子。"很多家长处理方法不当,导致蜱虫的口器断在孩子皮肤里,或者更糟的是,挤压了蜱虫腹部,让它把吸入的血液连同可能携带的病原体一起回流进孩子体内。"
大果上幼儿园时,我就曾亲身经历过类似的恐慌。那次春游回来后,我在她的头发里发现了一只蜱虫,幸好当时理智地选择了立即就医,没有尝试自己处理。医生后来告诉我,蜱虫可能携带多种致病原,如莱姆病、立克次体病等,正确的处理至关重要。
王医生强调,处理蜱虫叮咬有三点关键:
迅速处理:发现蜱虫后应尽快移除,因为叮咬时间越长,传染疾病的风险越高。 正确技术:使用尖头镊子从尽可能靠近皮肤的地方夹住蜱虫,然后垂直向上提拉,不要扭动或猛拉。 后续观察:移除蜱虫后对叮咬部位进行消毒,并观察2-3周,如出现发热、皮疹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。国外一位名叫杰米的妈妈也有类似的经历。她的3岁儿子乔尼在邻居家游泳后,她发现孩子的右肩胛骨上有一个小黑点。仔细查看后确认是蜱虫,她用镊子将其取出了。
当时乔尼没有任何不适症状,医生也表示不需要特别关注。然而两周后,乔尼突然出现严重头痛、发热和嗜睡症状。短短几天内,孩子的情况急剧恶化,无法行走、说话甚至进食。
经过一系列检查,医生终于确诊乔尼患上了脑膜脑炎,这是由蜱传播的波瓦森病毒(Powassan virus)引起的。这种罕见的病毒感染可在短短15分钟内通过蜱虫叮咬传播,并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。
乔尼在医院住了12天,经过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,才逐渐恢复。这个例子再次提醒我们,即使是一只小小的蜱虫,也可能带来生命威胁。
专家提醒:预防蜱虫叮咬的关键措施
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,我深知预防永远胜于治疗。今年春天带孩子去公园野餐时,我就特别留意了这方面的防护。以下是专家推荐的预防蜱虫叮咬的方法:
出门前:
了解蜱虫出没地: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、草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,也可能寄生在动物身上。 穿着防护:穿长袖长裤,最好是浅色衣物(易于发现蜱虫),并将裤腿塞入袜子内。 使用驱虫剂:可在衣物上喷洒含有0.5%扑灭司灵(氯菊酯)的产品。暴露的皮肤可以使用含有DEET(避蚊胺)等成分的驱虫剂,但注意2月龄以下婴儿不宜使用驱虫剂。户外活动后:
检查全身:仔细检查衣物和身体各部位,特别是头发、耳后、腋下、腰带附近、膝盖后方等处。 及时淋浴:研究表明,在户外活动返回后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感染蜱传疾病的风险。 清洗衣物:用热水洗涤可能接触蜱虫的衣物,或高温烘干至少10分钟。小果从幼儿园学到一个口诀:"草地玩耍要当心,回家检查不放松。发现黑点别乱动,专业处理最安全。"这个简单的儿歌,实际上包含了应对蜱虫的重要知识。
医生提醒:这三个关键时刻千万别错过
蜱虫传播疾病的严重性不容小觑。王医生强调,以下三个关键时刻家长必须格外警惕:
发现蜱虫的第一时刻:正确判断是否为蜱虫(不同于头虱或皮肤结痂),并采取适当行动。如果无法确认,宁可谨慎处理,及时就医。 移除蜱虫后的观察期:蜱传疾病的潜伏期可长可短,从几天到几周不等。在移除蜱虫后的3-4周内,密切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头痛、关节痛等症状。 异常症状出现时:如果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、皮疹(特别是"靶环状"皮疹)、持续头痛、关节疼痛等症状,一定要告知医生孩子曾被蜱虫叮咬过,这对正确诊断至关重要。"很多家长不知道,蜱虫叮咬后可能引起的莱姆病早期治疗效果很好,但如果延误,可能导致终生的健康问题。"王医生说,"所以及早发现、正确处理和密切观察这三点至关重要。"
果妈寄语
自然是美好的,户外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必不可少。我们不应该因为害怕蜱虫而阻止孩子亲近大自然,但必须学会如何安全地享受户外时光。
作为妈妈,我深知一个小小的疏忽可能带来巨大的后果。正如李女士的故事所示,正确的知识和冷静的处理能力,往往是保护孩子最有力的武器。
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这些关于蜱虫的知识,在春夏季带孩子外出时多一分警惕,多一分保护。毕竟,预防胜于治疗,而知识就是最好的预防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孩子被蜱虫或其他虫子叮咬的情况?你是怎么处理的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和教训,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©图源网络|侵删
作者简介:果妈手机炒股配资平台,家庭教育指导师,专注分享育儿知识、亲子教育经验、婚姻家庭感悟,欢迎关注。
发布于:广东省粤有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